那日拈花

有一个年轻人,站在长安的街头,看见执金吾的车骑盛大壮观,威风凛凛的驶过街市。年轻人暗暗对自己说: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 人群里有另个年轻人,惊诧于车骑的豪华,暗暗对自己说:就是剥削阶级,有一天要消灭它……

Tuesday, January 04, 2005

金苹果(第三扇后窗)


我曾在一家奥地利公司的驻华代表处工作,同事Clemens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常和我聊天。有次,他不知从什么地方读到关于解放初期中国境况的故事,大意是说南方乡下的某个孩子一年只能吃到两个苹果,因他那个参军的叔叔每年只回家探亲两次……他把这个故事讲给我听,眼睛瞪的大大的,眉毛纠结在一起,仿佛非常不可思议,苹果,不就是苹果么?
他说这话时我很想解释些什么,然而最终没有张口。其实我想说的是,你是维也纳人,怎么不了解苹果呢,这曾是某个奥地利穷光蛋毕生的最爱啊!
这个奥地利人,名叫舒伯特。

Franz Schubert,1797年出生于维也纳,1828年死于斯地。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创作或改编的乐曲高达600多首,这个数目,甚至超过了天才的莫扎特。
古典音乐家大多命运坎坷这是世人皆知的,而舒伯特的境况之窘迫,只能令人叹息。至今坊间仍流传许多关于他的故事,他还是孩提时代就曾哀伤的对父亲说:如果买得起绘有五线谱的纸,我就可以每天作曲了;他20多岁时候因为买不起钢琴,每每有了新作,都要步行去附近的小学练习;他死时31岁,全部家当不足30元,是朋友凑钱将其安葬……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毕生窘迫的人,所反映出来的气质却是那样洒脱与诙谐,他毕生没有固定的工作,曾做过小学教员和家庭教师,却因不甘束缚而辞职,他曾应征宫廷乐师,却因不得意于权贵而落选,他的作品偶尔被出版社看重,给的都是一些小钱,却总被他拿去和朋友喝酒聊天,同销万古愁。毕生著有八部交响曲,在室内乐上则有更高造诣。很多名曲如《鳟鱼》,《菩提树》至今仍像流行歌一样广泛传唱,是其他所有同时代的作曲家所不可比拟的。然而当时无人赏识,能获出版的极少。贝多芬是中意他的,然而毕生没有和他想见(一说舒伯特最终得见其最后一面,然此说法存疑。)后世称他做贝多芬第二,因其曲风柔美,亦有人称其为女贝多芬,然而在世时,维也纳始终没有接纳他。直到1850年,著名的乐评人舒曼在舒伯特的亲戚那里偶然发现了一些从未公开的手稿,舒伯特的才华才终于有机会展露于世。

我想用他的《弥撒曲第六号》来作此文的总结,那曲子所笼罩着的一股慈悲的微笑,决不同于其他曲子所流于的表面快乐和轻松。他用他对音符极强的驾驭能力,将死亡的苦难与死后的安宁描述得如此熨贴,让一个天性乐观的灵魂,在经受一系列风雨后,最终寻求到了归所。

现在,舒伯特的铜像立在维也纳中心广场上,紧挨着贝多芬。
我无法肯定他究竟是在三十一岁那年去世的,还是在他死后二十年诞生的。

后记:写这文时正逢印尼海啸,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又及,要考试,要考试了,抓耳挠腮中,为什么都快读了二十年的书,考试依然不可避免呢/_\ 555~~

2 Comments:

  • At 1/04/2005 12:59 pm, Anonymous Anonymous said…

    偶特别喜欢你写的这些古典逸事。写的好,读起来也有趣味。坚持住:)

    isabelle

     
  • At 1/04/2005 11:36 pm, Blogger 鹤渡 said…

    依莎贝拉,有你鼓励,我就继续坑下去,作为交换,你的都兰一年也要接着填土啊^^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