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日拈花

有一个年轻人,站在长安的街头,看见执金吾的车骑盛大壮观,威风凛凛的驶过街市。年轻人暗暗对自己说: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 人群里有另个年轻人,惊诧于车骑的豪华,暗暗对自己说:就是剥削阶级,有一天要消灭它……

Wednesday, November 24, 2004

张看 音乐 杂谈

有没有听刘若英的新歌?刘若英在新歌里唱道:
花开半生缘份随风去
昨日沉香余烬今日难追索

这首歌的名字,叫花开花落。
我猜想你和我一样,乍一听到,就想起了她。
是,她死了快十年,可我们从不曾忘了她,她的文字,她的三十年前的月,还有她那碾入尘埃里的花。
这首歌的词作者,是达明一派的迈克,他们在《石头记》里闹哄哄的唱,唱的人想哭:听遍那渺渺世间轻飘送乐韵 人独舞乱衣鬓一心把思绪抛却似虚如真 深院内旧梦复浮沉 一心把生关死结与酒同饮 焉知那笑黡藏泪印……


我自小就爱她,就像我自小就爱音乐。
然而她却说自己是不爱音乐的,自小就不爱。
她说一切的音乐都是悲哀的,即便是所谓“轻音乐”,那跳跃也像是浮面上。有点假。
她甚至连小提琴都不喜欢,“水一般地流着,将人生紧紧把握贴恋着的一切东西都流了去了”,她宁可喜欢胡琴,虽然也苍凉,终究尚在人间。这观点倒是和丰子恺不谋而合,然而后者终究是恬适的人,也兼达的多,“钢琴笨重如棺材,提琴要用数百元一具。制造虽精,世间有几人能够享用的?胡琴只要两三角钱一把,虽然音域没有小提琴之广,也尽够演奏寻常小曲。虽然音色不比小提琴优美,装配得法,其发音还可听。这种乐器在我国民间很流行,剃头店里有之,裁缝店里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倘能多造几处简易而高尚的胡琴曲,使像《渔光曲》一般地流行于民间,其艺术陶冶的效果恐比学校的音乐课广大得多呢。”
因此我反而更加心疼张看,她站得不高,她要得不多,她只是敏感,敏感里夹杂了更多于常人的悲伤与执著,有低微的爱情,终究仍不免被雨打风吹去。
柯灵在回忆张看时,曾庆幸她能在建国不久便离开大陆,虽然自此其文不得见于市,倒也避掉了多少苦难。这说法让我想起他们同样庆幸林徽因的早丧,即便惋惜她的才华。其实张的创作,早在离开大陆以前,便已萎谢。1943年,她见了他,二十三岁。1946年,她离开他,二十六岁。
《沉香屑第一炉香》,1943年5月
《沉香屑第二炉香》,1943年6月
《茉莉香片》,1943年7月
《心经》,1943年8月
《倾城之恋》,1943年9—10月
《琉璃瓦》,1943年11月
《金锁记》,1943年11—12月
《封锁》,1943年11月
《连环套》,1944年1—6月
《年青的时候》,1944年2月
《花凋》,1944年3月
《红玫瑰与白玫瑰》,1944年5—7月
《殷宝滟送花楼会》,1944年11月
《等》,1944年12月
《桂花蒸 阿小悲秋》,1944年12月
《留情》, 1945年2月
《创世纪》,1945年3—6月
《未了情》,1947年。
……
另有散文若干,其数不计。


刘若英与张看的结缘,是自《她从海上来》开始的。我没有看这片子,刘若英不是我心中张看的合适扮演者,她平和如奶茶,温润有余,才情不足。不,也许李碧华说得对,“张爱玲”是一口任由各界人士四方君子尽情来掏的古井,大方的很,又放心的很——再怎么掏,都超越不了。她本身尚且如此,又何况我们对她偏私。然而主题曲是极好的:为什么我用尽全身力气,却换来半生回忆。刘若英的嗓子资质普通,然而贵在声音清澈,乐感又极好。作词的是维京的姚谦,他还写过这样一句描述失恋少女:“关上一扇门转身就能,推开另一扇门走进去,那就是你”。


张说她唯一喜欢的是音乐家是巴赫,“曲子并没有宫样的纤巧,没有庙堂气也没有英雄气,那里面的世界是笨重的,却又得心应手;小木屋里,墙上的挂钟滴答摇摆;从木碗里喝羊奶;女人牵着裙子请安;绿草原上有思想着的牛羊与没有思想的白云彩;沉甸甸的喜悦大声敲动像金色的结婚的钟。如同勃朗宁的诗里所说的:
上帝在他的天庭里,
世间一切都好了。 ”
我常想着她独自在LA的小公寓内终老,身在加州,连一部车都没有,每天穿了一双塑料拖鞋步行几公里去超市买速食度日,没有人认识她,死后一个礼拜才被发现,身无长物。她到底比巴赫幸运,不出几年,连她五十年前在上海的旧居,俱成了名胜。而巴赫则要死后再等两百年,世人才重识了他的好处。
然而我仍感谢她,留了这等文字给我。
她却早就说过,人死了,和东西没有什么区别。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